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

首页>专题调研

来源: 类型:

提升武汉市远城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为了更好的深入开展学习和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活动,本文结合武汉市远城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改革发展中的难题,谈几点建议及对策。

  一、远城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武汉市远城区有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和东西湖区,总人口333.9万人、面积7656平方公里、生产总值740.09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91%、90.13%、18.69%、13.65%。
  2008年以来,各远城区商贸流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发展,积极应对WTO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不断加大商贸流通现代化建设,着力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为远城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规划以来,武汉市远城区现有商贸流通网点大开放、大开发的浪潮中得到较快的发展。各类商业经营网点遍布镇、乡、村各地,商贸企业个数迅速增多,规模日趋扩大;零售业经营业态逐渐合理,精品服饰、眼镜、珠宝、通讯器材等专卖店、特色店、专业店以及连锁超市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个别城区商业街、特色街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极大地促进远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1、网点总数。2008年底,武汉市远城区现有商贸流通网点15881个,从业人数19.18万人。其中,批发零售9000家、餐饮住宿3000个;农家店360个,生猪屠宰点X个,放心豆制品生产加工厂X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X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X个,专业批发市场X个,农贸市场X个,综合性市场X个。
  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8年,武汉市远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67.95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8%,比上年同期增长19.05,增幅低于全市2.75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住宿业收入为28.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7%;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为239.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7%。
  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武汉市远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8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8%,但底于全市平均水平6349元的60元。黄陂、新洲和汉南三个远城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90.64元、10004元和10847.39元,平均值为1041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8%,也底于全市平均值16712.44元的6298.44元。

  (二)近年来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武汉市远城区商贸流通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规模、企业组织结构、硬件设施、投资环境上,还是在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上都有深刻地发展和变化。归纳起来其特点有:
  1、现代商贸流通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远城区创新流通业态、营销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推动连锁经营规模化,业态多元化,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点布局合理化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商贸流通业向现代服务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城区商业网点改造效果巨大,初步形成了传统商业向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行业转移。通过精心谋划,商业运作,在筑巢引凤的同时,引进武汉市商贸流通行业龙头企业中百仓储、武商量贩、苏宁电器、工贸家电等商家,在远城区内开便民超市、家电专卖、连锁百货店等新兴业态。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远城区连锁经营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中心城区辐射全区乡、镇、村。由单纯的日用消费品到农资、农药连锁。由过去单纯销售发展到日前的定单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2、商贸流通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近年来,远城区商贸流通业以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流通结构调整,使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资源结构得以重组,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商业经济方面成绩显著,一改过去国有商业和合作商业统领全区服务业的现状,由过去单一结构形式转变成多种经济成份结构的新型商业体制,实现商贸流通业经济结构性的调整。远城区非公有制商业占70%,商贸集团、石油公司、市场中心、物控公司、粮食局已实现整体置换。改制后,使原有优质资产得到充分配置,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现代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各远城区商贸流通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3、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各远城区坚持项目兴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2008年,远城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73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利用)4.2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21.47%和16.36%;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5.92%和37.4%。一批重点商贸流通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如黄陂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的七大专业市场、江夏区的农贸批发市场和粱子湖风景区、汉南区的碧桂园酒店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商贸服务中心网点配套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探索农家店长效管理机制,增设服务业务,推进农家店“一网多用”,促进其长期稳定经营,全年共投入资金XX万元,建成农家店360个,实现了农家店乡镇全覆盖。如黄陂区农家店、便民店、杂货店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经营的商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方便了人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大连锁经营新业态,在六个远城区的主要地段形成网络体系,现代化物流配送园区也正在兴建;一批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园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形式“公司+农民”生产加工基地也逐渐形成,如江夏区金口镇绿色蔬菜基地、汉南区现代化的特色蔬菜基地等,蔡甸区的莲藕、西甜瓜、藜蒿三大板块生产加工基地,新洲区徐古蘑菇生产加工园区,年交易量5亿元,并通过深加工远销香港、深圳、日本等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如蔡甸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196个,其中专业协会171个、专业合作社25个、合作社会员近1.8万人,带动农业生产基地4.5万亩,销售农产品近20万吨,销售收入4.2亿元。这些新的经营业态、新的大市场流通格局、新的管理组织形式和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一是促进了远城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和农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穷致富;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4、流通秩序日益规范,依法行政能力日益提高。近年来,远城区商贸流通服务行业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诚信经商”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了远城区商贸流通服务业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宣传教育,服务行业竞争行为不断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和不安全食品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一批讲诚信、守法经营业户不断涌现,尽管在“非典”、“苏丹红”、“口蹄疫”、“禽流感”期间,远城区食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食品的消费安全。在不断强化职能的同时,各远城区商务主管部门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和贯彻《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严格市场整治和监管,稳步推进乡镇屠宰企业升级改造,狠抓“放心食品”、“放心肉”、“放心酒”工程建设,从源头打击和遏制有毒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加快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建成4家机械化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规范生产加工企业经营行为,市场流通秩序日益规范。

  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及建议对策

  武汉市远城区商贸流通业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难题,归纳起来有: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二是乡镇建设发展与商贸流通网点布局不合理,缺乏配套设施规划,网点发展不平衡;三是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航母。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中个体经营户占了91.5%,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经营设施十分简陋,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四是行业和网点发展不平衡,显现“城区总量多、乡镇网点少,一般网点多、专业网点少”的“两多、两少”特征,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五是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化、标准化的力度还不够大。
  针对上述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五个统筹”和“五破五立”科学发展观,提升武汉市远城区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及对策如下: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是产业沟通、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在广大农村,服务“三农”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农村的流通。而远城区商贸流通业的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的思想根源也是“重农轻商”。因此,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难题,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流通之间的关系,用流通来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城乡经济。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武汉市远城区商贸流通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大多数是商品经济建立起来的。这种体制和机制已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在机构改革中积极推进远城区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理顺全市商务管理体制,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推动全市商贸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建立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园区。探索建立不同层面各具特色的循环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点提升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社会全方位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机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远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产品规模化和标准化,打造武汉远城区农产品品牌。
  4、继续开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抓住“保增长、扩内需”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开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完善远城区商贸流通业网络体系,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消费。
  5、加快远城区市场建设和发展步伐。尤其是要加强远城区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从全市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的角度,统筹兼顾,规划市场建设。加大远城区市场建设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通过内联外引,鼓励外资和外地资金投向商贸流通业,集聚社会资本,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远城区商贸流通业和大市场建设,从而提升武汉市远城区商贸流通业聚集和辐射功能。
  6、构建快速反应的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和发挥武汉商务网、《武汉商务》期刊等信息平台的作用,构造武汉市远城区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和城乡市场快速反应监控网络体系。
  7、商贸搭台,农民唱戏。充分利用和发挥武汉市商贸流通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展商农互动、农超对接活动。将远城区的农副土特产品整体打包,组织多种形式的商贸展销,并在市内各超市设远城区农产品专柜进行展销。另一方面利用武汉商务网和《武汉商务》月刊,搜集发布远城区农产品需求信息,并向决策部门和农户及时反馈,加快远城区特色农产品进入武汉市场,满足城乡消费者的需求。
  8、强化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宽松市场环境。加强政府对远城区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努力营造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促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的步伐。

智能问答